(大米加工企业稻壳发电发展现状)

时间:11月15日 来源:河北太阳能发电 访问:
()

 摘要:我国大米加工企业稻壳发电历史悠久,分布较广,已形成规模效应。稻壳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日趋成熟,生物质(稻壳)能源发电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。

 
  我国每年稻谷总产量约2亿t左右,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36%左右,居世界第一。这也意味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壳生产国。稻壳是稻谷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副产品,富含纤维素和木质素,作为能源燃料,其可燃成分达70%以上,发热量12.5~14.6MJ/kg,约为标准煤的一半。稻壳挥发分高,达50%以上,易着火燃烧。稻壳自然堆积密度小,约130kg/m3,运输不便。一般处理方法是粉碎后作为饲料配料(营养物质很少)或直接燃烧供热,但仍有大量稻壳被废弃不用,对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。
 
  随着我国环境法规日趋完善和国家生物质能源开发政策的鼓励,稻谷加工企业应开拓能源生产的新渠道,采用直燃或稻壳气化发电技术发电,就地为企业生产提供能源或将电量上网。这是稻壳作为能源燃料利用的有效方法,也是解决相关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,同时还可提高稻壳的附加值,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,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模式。
 
  1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
 
  在我国,稻壳煤气作为机械能源应用较早。早在20世纪50年代,广东珠三角地区、江苏与浙江接壤地区以及湖北、四川、广西等省区就开始应用。下吸式气化炉也是我国首创的炉型。为解决当时能源不足的问题,原粮食部科研院曾在1960~1969年组织开展专门研究。1982~1990年,联合国三次召开亚太地区有关人造煤气、生物气化和谷糠发电的研讨会,会上对我国的稻壳煤气发电十分赞赏。我国此项技术当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[1],研制了3套不同功率的下吸式稻壳煤气发电试验装置,测定了系统的技术参数。在国内成功的基础上,设计试制了援助马里共和国碾米厂用的,输出功率为140kW的6250M型中速稻壳煤气发电装置,1969年开始在马里投产[2]。1982年,原联邦德国经济合作部在非洲调研时发现后非常满意,并采用作为他们援助发展中国家碾米厂的动力。
 
  国内在1982年开始研究采用我国批量生产的、标准化的135系列高速柴油发电机组改装配用下吸式稻壳煤气发生装置,重点是降低煤气焦油含量和废水处理,已获初步成果。湖南岳阳城陵矶粮库于1987年动工兴建装机容量为1500kW的稻壳发电车间,1990年建成。
 
  主要由稻壳锅炉、汽轮机和发电机组成。它是我国首个利用稻壳直燃技术(稻壳直接燃烧,产生过热蒸气,送入汽轮机内作功,驱动发电机发电)发电并上网的发电厂。当时,整个发电厂投资500万元左右,核定电价的单位成本为0.144元/kWh,而外购电综合价格为0.25元/kWh,经济效益是可观的。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,稻壳消耗量从开始的2.4kg/kWh降到了1.8kg/kWh。

tg: 光伏发电系统 太阳能发电系统 太阳能控制器 太阳能led路灯 太阳能路灯照明系统 太阳能野外监控系统 太阳能路灯 离网发电系统 太阳能监控系统 太阳能供电设备 光伏控制器 太阳能逆变器 mppt控制器

上一篇:到2020年国内太阳能背板需求将达5亿平方米 下一篇:英利采用新一代杜邦导电银浆 高效单晶电池效率再提升0.1个百分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