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折射晶体光伏反应特征)

时间:12月07日 来源:河北太阳能发电 访问:
()

  当入射光是两束正交偏振光时,可以获得方向垂直于晶体极轴的光伏电流,故称之为横向光伏效应。当光场的偏振方向沿晶体极化方向时,晶体内产生沿极轴方向的光伏电流,称之为纵向光伏效应。

  二波耦合实验是检验晶体光折变性能的主要方法之一。根据Kukhtarev的光折变理论,入射光波在晶体内激发的载流子经过扩散、漂移和光伏作用形成内部空间电荷场Esc,再通过电光效应形成体相位栅。相位栅对入射光有衍射作用。该理论给出了二波耦合强度系数、空间相移和衍射效率的解析解<6>,式中n0为晶体原有折射率,e1、e2分别为入射光的偏振态,esc为空间电荷场方向矢量,r为晶体电光系数张量,为晶体介电系数张量,为入射角,Esc为空间电荷场,E0为外电场,ED为扩散电场,Eph为光伏电场。
  式给出衍射效率的大小取决于相位栅的空间相移和二波耦合强度。当=/2时,二波耦合最强,衍射效率最高;=0时,无二波耦合和衍射产生;<0时,二波耦合能量转移方向将改变。
  晶体的衍射效率缓慢变化一段时间(约7080s)后会突然降低,这种时间极短的响应是晶体光伏电场积聚到阈值后猛然击穿,导致光伏场急剧降低,而且击穿放电可以部分擦除空间电荷分布,从而降低空间电荷场,因此影响相移和衍射效率的大小。
  光伏效应对二波耦合的影响是连续的。上的第1和第2个峰的形成,是在衍射效率缓慢增加尚未达到最大值时突然下降造成的,击穿在/2就发生了;第3和第4个峰是连续变化下产生的,这时相移=/2,之后的一段下滑曲线及突降说明,击穿是在光伏场又积聚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生的。对比这两种情况,波峰形状的变化说明随着击穿次数的增加,晶体的抗击穿阈值提高,但也伴随着衍射效率有降低的趋势。产生此过程的详细机制和理论推导有待进一步详细研究。
  在本实验中,当晶体内建立起光栅并对入射光产生衍射时,用偏振片检验衍射光偏振态,结果为e2e1c轴。再调整实验光路,使入射光偏振态e1c轴,其它实验条件不变。原晶体内光栅对入射光依然会衍射,检验衍射光偏振态结果为e2e1c轴。试仪比较实验结果,说明原光栅并未记录入射光的偏振信息。

tg: 光伏发电系统 太阳能发电系统 太阳能控制器 太阳能led路灯 太阳能路灯照明系统 太阳能野外监控系统 太阳能路灯 离网发电系统 太阳能监控系统 太阳能供电设备 光伏控制器 太阳能逆变器 mppt控制器

上一篇:最大功率追踪扼制在光伏体系中的运用 下一篇:太阳能热水器械和建筑整合所遇到的疑问